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四月初八,古浪双塔大事件----山庙会,人山人海

    信息发布者:zJz3860561
    2017-05-03 19:07:49   转载



    今年的四月八,天公不作美,下起了雪。双塔庙会寥寥数人。

    还是回顾一下去年的盛况吧!




    2016年四月八    


          “……。四月里,四月八,娘娘庙上把香插。五月里,五端阳,糯米(古浪方言读“luo米”)粽子白砂糖。六(读“lu”)月里,六月六,新麦子白面烙馍馍(读“mumu”)。七月里,七月七,天上牛郎会织女。……”这是小时候听惯的一曲民歌小调,歌名叫什么却一时想不起来了。

         

          今年的“五一”假期,正好赶在农历的“四月八”前后。

          对于城里人来说,“四月八”向来就不是一个什么“节日”,“五一节”也只是在平平淡淡中很快地过去了,留不下什么特别的印象。然而传统都在“民间”(一般而言,“民间”一词大体也就是“乡间”的意思),真正的“节日”的痕迹或许只有在乡村里还能够看得见。——假日里,牧羊人回乡里去,刚好赶上双塔娘娘庙的“四月八”节的庙会。


             本乡谚语,“四月八,麦子苫住黑老鸹(读‘wa’)”。乡村四月,正是万顷碧野,风光如画的景色。一路上,赶会的香客扶老携幼,络绎于途,真谓万头攒动,摩肩接踵。座车穿行其间,却因人多壅堵,不可急走。不过对于我来说,今日心闲无事,颇有宽裕,正好随心旁观芸芸苍生,体味世事寥廓。


           “四月八”作为一个“正规”的节日,却说来话长。查其本来,实为“佛诞节”,又称“浴佛节”,即释迦牟尼的生日洗礼之节,本是佛家最大的节日之一。每年是日,要以柏香泡水洗浴佛像面上的蒙尘。——如今此节在香港好像还是法定节假日呢。


         然而在地易时移的民间传承中,却又多有演变,有的地方竟成纪念其他神灵的庙会和别的不甚相干的民俗活动了。比如古浪双塔一隅,就在不知何时过成了“娘娘庙会”,祭祀的对象由男身变成了女性,佛祖也变成了“送子娘娘”,顶礼膜拜者也就变成了浩浩荡荡的“半边天”的大军。——所谓“娘娘”显灵者,此中自有相传久远的种种灵异故事,以神秘和离奇来吸引着一众凡人。其神通广大,除驱邪赐福,包医百病以外,主要还能给盼望子嗣的人家送来兴旺的人丁,满堂的儿孙…… 


         曾听凉州“贤孝”(凉州地方曲艺,专门有盲人说唱,常以“三弦子”伴奏,俗谓之“瞎弦”),有个很逗笑的段子“张连卖布”,其中就有几句唱词:“曾不记,四月八,娘娘庙上把香插,出了纹银四两八,和尚给了个泥娃娃,吃到肚子没顶啥,三年也没见把啥生哈……”

         

            其实“娘娘”或者“姑姑”们自己也心知肚明,善事法会的真正目的其实也只是为了抓住商机干些买卖,弄些香火钱而已。如今的赶庙会者,已经很少有诚心上香磕头的“善男信女”了。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,那些荒诞不经的过场只当姑妄消遣,也算春耕夏收之间的一番休闲和散心,图个热闹罢了;对于小孩子来说则完全就是最开心的节日,就像正月里的闹“社火”,看“大戏”,戏台上咿咿呀呀唱的什么全不是他们所关心的,他们关注的倒是台前庙后的货郎担子,杂货摊子,还有就是马戏杂技“耍猴的”,各股式样的小零食和小玩意……

               牧羊人虽不是有心进香的人,一向也没有信仰,不善礼佛,然而此情此景却因从小耳濡目染,感觉倒是自然而亲切的。回想慈母在日,是很虔心的“上香”的人,每逢四月初八,还往往在老奶奶们的撺掇“挂络(古浪方言,‘联络’之意)”下,不怕迢迢路远,去赶过那娘娘庙的庙会的。

             然而我的本意更不往仙界,还在饱览春光。凉州边塞之地,本比不得江南春早,加上多风少雨,沙尘恣肆,醉人的春景总是姗姗来迟。如今暮春光景,节前一场滋润的春雨洗净了昨日的铅尘,气象焕然,寒暑宜人,正是“春游”的好时候。

         太平盛世,春色无边。从这一路满面喜悦的香客的脸上,看到的不再是乞求上苍的无可奈何的虔敬,却是小康时代衣食丰足尽情畅游的轻松。孔子理想中的社会,所谓“暮春者,春服既成,……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”,那种至高境界,大概即是如此吧!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